第二节 民族传统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我国既有从远古遗存下来的原始宗教,又有从近代西方传人的宗教,有些民族对宗教几乎达到了全民信仰的程度。宗教渗透到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民族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有些项目本身起源于宗教,只是随着历史的演变,二者一直处于变更之中。因此,在大力发展现代体育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与了解宗教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有利因素和一些阻碍作用,使二者互利互惠,朝着有利于社会和促进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宗教的异同原始体育和宗教从一开始就处于混沌状态,时至今日,在一些民族地区,它们之间的关系仍处于纷繁复杂的状态。一些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认为,原始的体育活动实际上就是宗教的一种形式,也有人则把原始的传统体育描述成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宗教而非宗教的一种活动。不管怎样,原始体育与宗教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一定的联系。
1.相似之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本身起源于宗教,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原始的体育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活动,这种观点在国外宗教界和体育界早已达成共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宗教学教授查尔斯·普菜比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过此观点,随后被许多学者接受。原始体育与宗教的相似之处在于:
(1)原始的体育活动能给众多的崇拜者带来一种至高无上的体验,这种体验需要一种象征性的语言和许多崇拜者的拥护。原始的体育活动在当时是由巫师引导的一些祭祀活动,这种娱神又娱人的双重活动既达到了宗教活动的目的,又成为一种出于自愿的身体活动。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远远甩开了它本身的一些宗教色彩,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身体活动。但无论它如何演变,这种全民的健身活动始终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2)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和宗教,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一些民族传统体育仅仅是类似宗教的一项活动。他们认为原始体育是一种世俗的、半宗教的身体活动。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米歇尔·努克指出:体育的自然推动力和促使宗教地位在社会中上升的力量出于同一源泉,这包括“自由促进、对宗教的热衷和对完美的渴望”,“体育作为类似于上帝的形象”,因为体育同样要求身体、意念和精神完美的结合。这种原始的完美引导人们形成上帝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从形式上体现了特定的团体及其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
(3)原始体育与宗教活动的特定时间、节令、集市等至今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世界上许多民族信仰“万物有灵者”,在年节庆祝与宗教祭祀活动中以其内容丰富并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显示出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如《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篇》中记述:
“未些……不事神佛,唯五月十五祭山祭天极严浩,男子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还有彝族丧葬,谓之“摄别”,举行赛马歌舞等活动;维吾尔族大年后七十二日杀羊祭天(古尔邦),“扫墓时驰面,登高眺望,驰马较射,鼓乐歌舞之俗”。这些宗教节令之日都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为一体,并有相似之处。
2.不同之处体育和宗教虽然有许多方面同源于相同的推动力,两者在一些表现形式上也有相似之处,但在其内涵方面,却不尽相同:
(1)体育是一项比赛项目,结果有高低之分,比赛的项目、仪式、参与的人物、场地器材、举行的过程都同宗教中的神圣的、超自然的领域毫无关联。
(2)体育活动多是个人活动,也有些群体表演。这些表演的仪式基本上是辅助性的,着重于目的。而宗教的仪式基本上是表达性的,着重于过程。体育的竞赛是输赢分明的,大家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宗教却被认为是神秘的。民族传统体育随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更新,而宗教的信仰与神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进程很缓慢,以至于有些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充分认识体育与宗教的异同,对于理解社会中的两个领域之所以能以个人或团体名义正式结合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清其相似之处及其之间的差异,对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宗教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促进、阻碍作用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了人对自己创造的神所特有的两重态度,即希望与恐惧交织的两重心理。原始人创造宗教,是因为人们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感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因而希望自己能像他们创造的神一样强大,或在它的庇护下平安地生存下去。从抚慰人类心理的需要出发,便出现了祭祀、葬式、崇拜仪式等宗教活动。这些宗教仪式中有许多有关身体活动的内容,发展至今日,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促进、阻碍两方面的作用。
1.宗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促进作用(1)宗教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特定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在原始社会,各种文化要素,诸如音乐、舞蹈、体育、绘画、医学等都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原始宗教为其创造了特别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在宗教观念影响下,崇拜仪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每项生产、生活都要举行一定的祭祀,每遇重大祭日,其祭仪就更为盛大,而舞蹈和竞技就是一切宗教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宗教仪式的始终,从而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不断流传与发展。
(2)宗教使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化、民族化。原始宗教以其特有的威慑力和内聚力,统一着人们的信仰、意志和行动。人们为祈求部落的生存和昌盛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祭祀体育便成为部族成员的共同义务,因而这些活动都带有全民族性质。出于寄托精神、表达意愿的目的’人们必须以特殊的情感方式去进行各种祭祀性的体育活动,从而使这类活动在本民族间推广、普及,并最终成为本民族世代相传的一些体育活动内容。
(3)促使部分传统体育的技艺难度提高。在生产力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原始宗教驱使人们笃信和崇拜超自然力量,以保证巫术、祭祀活动被付诸实践,也为了迷惑大众、扩大宗教的影响,因而原始宗教具有特殊的形象。同样,作为动态感染力的体育活动,便成为宗教活动中最为适宜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原始宗教中的一些巫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体育和艺术的发展。原始宗教在借助体育、艺术等魅力渲染其气势的同时,又对体育不断提出新的难度、新的要求,从而推动着体育向着更活跃、更庞大的方向发展。
(4)原始宗教的特点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原始宗教的一些普遍性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全民性体育的发展。
其一,宗教信仰的全民性。世代相传的神灵观念,诸如祖先神、创业神等等,这些观念深入民心,使广大信徒笃信不疑。这种现象决定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愿性。其二,宗教活动的集体性。原始宗教祭神逐鬼一类的活动仪式,往往被视为是全村寨、全部族或全民族的大事,人们必须全心全意地参与。这也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的特性。其三,宗教制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性。大多数宗教礼仪、祭祀时间、法事内容等均与该民族人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关联,如祭山神与狩猎、祭谷神与农业生产等。这些节令迎合了大多数民族的心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宗教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促进全民族健身活动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原始宗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阻碍作用(1)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偏离娱人和健康的轨道。随着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生,原始体育活动就逐步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蜕变为娱神的活动,变得扑朔迷离,带有强烈的巫术气息。这阻碍着它向民俗性娱人、健身的方向发展;阻碍着它向科学的、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如我国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初期,一些民族不愿参赛,他们认为用于祭祀、葬式的一些宗教活动不能参与体育比赛,思想上囿于宗教意识的定式和束缚。因此,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中,原始宗教已成为一些边远落后地区体育发展的桎梏。
(2)易引起民族纠纷,破坏民族团结。原始宗教的产生,形成了以部族集团为对立的祭礼活动,并给这些体育活动罩上了迷信的阴影,以比武场上的输赢预卜吉凶。因此,使比赛场上的气氛格外玄秘、紧张,常常是一方手执木棒、另一方手拿石块为本方斗士助威,往往会引发民族间的纠葛和械斗,严重地影响了民族团结和体育文化交流。
(3)易造成民族的狭隘思想,妨碍民族传统体育交流、互补和提高。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与它们相结合的神话,都助长了各部族的中心主义。“抬高本群的神灵,夸张本群的长处”,易形成狭隘民族意识和排外思想,影响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互补,如在民族民间的武术、摔跤、舞狮等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师承关系,非本族或非亲不授。
三、宗教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中西竞技体育的差距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有的形成具有独立价值的竞技体育,而有的则走向艺术化、表演型,后者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西方宗教信仰促使其民族体育向竞技方向发展竞技体育曾经是中西体育发展史上共同拥有的产物,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西方的竞技体育则完成了自己独立化的进程。就竞技体育的起源而论,它只是军事和战争的一个部分或环节,它自身尚无任何价值可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一方面竞技体育要从军事、战争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意义和自身价值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竞技体育的外形结构,即力量的展现。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的发展初期都是依附或借助已经相对成熟和现成的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要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其发展初期也必定要借助于另一种文化形态。在当时的文化形态领域中,政治、法律、道德与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但缺乏象征性,艺术和哲学则缺乏规则和仪式。因此,只有宗教是相对成熟的。又由于古希腊当时的一神与多神的矛盾正在激烈地形成,而正是这段历史时期,给古希腊的体育从宗教中独立出来提供了契机。古希腊的竞技体育单独分立后就形成了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会。从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历时1170年。在竞技大会举行期间,通常是攻伐暂告停息、媾和得以实现的时期。竞技体育原本是为战争而服务的,这时竟超越了战争,具有独立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但其意义并不十分完整,或多或少地还是依附在宗教身上,而宗教是一种文化形态,这一依附和借助意味着竞技体育开始了完全独立的历程。因此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是借助了宗教,这也是符合逻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
2.我国宗教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向表演型、艺术化方向发展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宗教得以发展,从殷墟卜辞中可以确信在殷商时期已经完成了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道:“卜辞中上帝有很大的权威,是管理自然与下国的主宰。”商朝在建立后,由于在政治上要求一元化,因此在宗教信仰上也要求一元化。政治出现了管辖其他部族的权力,在宗教上也要求有一个能压制各族之神的大神,并使它成为统一的崇拜对象。商王把天体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居住在天上的最高神——帝。殷商的甲骨文中有不少类似于下列内容的卜辞:“帝其令冈”、“于帝史冈”、“帝其令雷”、“帝令雨”等。这些卜辞表明,殷商时,人们把风云雷电等神都当作在“帝”左右、供“帝”驱使的下属神。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战争连绵,但神统却不混乱,对一神的敬奉始终如一。这时的神统对统一的内在安息,未能提供竞技体育借助的机会。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出现带有全民性的竞技体育大会,只是借助了一种官方认可的文化形态,而且,当时的这种文化形态不允许有竞争精神的存在,如同艺术和道德,从而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审美和伦理的道路,缺乏西方体育的竞技特质,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部分向表演型和艺术化发展。如今现行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项目几乎没有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任何民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都意味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价值的巨大历史变迁,都必然会解析传统的社会和文化整体、破除旧的权威,因而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找准传统与现代化的联结点,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确立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观点,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力,而这个现代化进程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
1.民族传统体育起源的核心宗教实现现代化宗教现代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导向作用,是抑制或加速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因此,没有宗教文化支持、没有宗教权威的合理发挥,在民族地区就很难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到这场现代化建设中来。
(1)处理好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的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说,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因此,它同其他文化形式一样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民族性寓有时代精神,时代性寓有民族特色,两者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共同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系统,时代性是内容,民族性是形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的重要前提,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妨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通过现代体育文化的观念,淡化宗教中传统体育起源的一些传说的权威性影响,使起源宗教中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渐从精神理念向现实生活转移。加速宗教世俗化进程,对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中观念严重冲突的内容给予折中性重解,使人们的认识有一个过渡,加强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现代化体育健身意识,改变人民保守的思想观念。利用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与憧憬,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综合创新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的关系,以开放的胸襟和兼容的态度,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体育健身成果,创造出既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新型体育健身项目。
(2)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与价值的重新定位。宗教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起着本质决定作用和核心辐射作用,影响着信教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现代文明,宗教文化在信教民族内部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道德作用在鲜活的物质要求面前逐渐显得缥缈淡化。然而正如儒家文明被视为汉族文化的标志一样,宗教文化同样是信教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保存宗教文化不仅是保持民族特色的需要,更是执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促进宗教内部的改造,打破固有的宗教心理平衡,创造人们文化转型期的心理临界状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立足于人类自身的创造物之上的,它在各民族发展的基础上,既形成了反映时代实践方式的时代性,又形成了反映自身历史差异的多样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改革、宗教与世俗这几种力量的碰撞与冲突之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是从人的换位的、痛苦的高昂代价中来换取新的机会与前景的,使民族宗教适应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促使其起源与宗教中的部分娱乐活动向现代文明健身的方向发展。
(3)基督教现代化改造的启示是生存与进步的必然选择。任何一个宗教在面对现代文明时都必然要对自身动一番“手术”。在西方文明的进程中,当签怪教去掉神秘主义的面纱、逐步清晰地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在纯粹理性中被康德打碎的上帝在道德实践中复活了,成为人类道德理想的最终保证及道德良心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美好的目标有了一个可靠的守护者,世界得以在一个普世的温情的宗教下静享一片安宁祥和,灵魂得栖,经济社会也得以进步,基督教终于在现代文明中找到了自身虽世俗却不可缺少的存在价值,发挥着道德守护神的巨大作用。同样,民族传统体育大多都经历了从宗教发展中脱胎而出的历程,在经济大开发、现代文明不可阻挡的浪潮面前,它唯有改变自身的存在空间、改造自身的价值体系,向现代文明健身的方向发展,才可获得真正的新生。
(4)宗教传统道德价值的重新阐释。民族的宗教伦理道德中积极的因素是很明显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对之进行保护发扬,使之成为最美的民族特色流传万代;而对于那些明显不合时宜的道德规范则必须予以去除,使宗教文化达到现代意义上的“纯良”境界。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那便是宗教道德的重新阐释必须是建立在宗教对自身的重新定位和积极的自我改造基础上,宗教不应只是少数民族内“精英”的专利,而应该走向最广泛的人民大众,它必须改变自己“救赎众生,以升天国”的价值观念,确立“引导精神,促进文明”的新价值观;它必须改变自己神灵代言人的形象,成为社会道德的旗手,甚至可以让更积极的世俗姿态进行更为外化的社会活动,从宗教的单纯拯救个人转向拯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娱神转向娱人。
2.完善文化传播与信息系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优秀文化通过传播渠道获得社会的普遍认知,从而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民族新精神新价值的过程,因而文化传播系统在文化现代化中的功能是巨大的。同时,文化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对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情感及行动模式的改造上,即通过影响人的社会化活动而达到对个体人的改造’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改造。因而,先进的文化也必然要求个体或整体社会具备相应的文化消化和领悟能力,即要求人们能够占有各种信息并具备充分的判断取舍能力。所以,从文化功能的实现方面说,畅通的信息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信息传播使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能及时地达到互补。
(1)打破自然壁垒,以物质的作用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是在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刺激对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要打破我国民族地区的自然壁垒,促进体育文化的交流,必须加强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畅通的市场,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财富增加和生活富裕必然极大地刺激民族传统体育观念的形成,从而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2)打破心灵壁垒,加强文化对个体的改造,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民族地区的人民在观念上存在着与现代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使得民族地区个体的社会化程度较低;而个体的社会化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个体所接触并占有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其知识的积累、判断能力的增强、价值体系的形成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成熟的社会环境和充实的信息供给显然是由文化传播与信息系统决定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传播和信息系统的帮助下便能利用社会上已成熟的现代体育健身理念飞速发展。
(3)打破区域壁垒。我国有56个民族,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文化的原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心理模式是不同的,甚而是不相融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交往中形成了一种心灵上的自我保护之网,保护自己传统的行为方式不被改变,所以,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就必然要求文化与信息传播系统的交流中介起到桥梁作用,而四年一届的全国民族运动会就提供了一个极大的中介舞台。
总之,目前宗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信仰宗教的民众也在不断地更新观念,逐渐抛弃宗教活动中的一些非科学的消极因素,使宗教活动中一些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内容被大量保存下来并推广引用,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脱离原始宗教的围囿,向着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