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众中医养生全集 > 第三章 大众养生之拔罐(一)

第三章 大众养生之拔罐(一)(1 / 1)

大众养生之拔罐(一)

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疗法。主要借助适宜的罐具,施术于人体皮肤、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借以打开皮肤的毛孔……

门区

本区含京门、章门两穴。京门穴为肾之募穴,可以治疗肾脏疾病;章门穴是八会穴中的脏会,可以治疗肝脏等疾病。主治:胸胁痛、腹胀、水肿、大小便不利、肝脾肿大、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腰背冷痛。

18内、外膝眼区

位于膝盖两侧的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膝关节炎、关节痛。

人体背侧上罐区域

1大椎区

属督脉,含大椎、陶道两穴。大椎区是一个吸拔的重要部位。临床实践中,对于颈椎病、颈肩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吸拔大椎区后疗效都比较理想。从经络循行的方向分析,阳经是从头部向下循行的,凡是与头部有关的一切疾病,都要吸拔大椎区。主治:感冒、疟疾、热汗不出、咽痛、咳嗽、头痛、颈项强硬、癫痫、癔症、黄疸、抽搐、脊背痛、惊风、落枕、骨蒸盗汗、神经衰弱、贫血、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血压。

2神道区

属督脉,含身柱穴、神道穴,在大椎区下,第5、第6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吸拔本区对心肺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因为身柱穴在两肺俞穴之间,主治肺部疾病;神道穴在两心俞穴之间,主治神志病。一般情况下,外感风寒而发高热,每天吸拔大椎区、神道区3~4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儿童,拔一罐就可起作用。主治:发热、咳嗽、哮喘、癫痫、脊背强痛、疟疾、神经衰弱、癔症、惊风、心悸。

3后巨阙区

属督脉,在第7、第8胸椎间凹陷处,与巨阙区相对应。吸拔本区治疗心脏疾病、腰背酸痛、风湿症等有特效。在突犯心绞痛时,吸拔此区可以缓解病情。根据临床经验,此区不宜早拔罐,待其他部位吸拔一段时间后再拔比较好。因为患有中、重度心脏病患者,病因各不相同,拔罐治疗时应当清除外围因素,在疏通任、督两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胃、肾、肺等区,最后吸拔心脏的体表部,不要一开始使体内病气和垃圾都通过心区向外排,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4后胃区

在第10胸椎棘突下,对应前胸的胃区,可治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患。

对增生性脊椎炎、癔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后胃区位于肝俞穴之间,对肝部疾病的治疗也起着一定作用。

5后肠区

在第l1、第12胸椎棘突凹陷处,含脊中穴,对应前肠区,患有胃病、肝硬化、痔疮、脱肛、增生性脊椎炎、腹疾等皆可在后肠区拔罐。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腰痛、癫痫。

6命门区

属督脉,含悬枢、命门两穴。在后腰的凹陷上部,在第2、第3腰椎棘突凹陷处取之。吸拔命门区具有疏通气机、温阳固精益气的作用。主治:高血压、低血压、肠炎、腰痛、腹痛、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赤白带下、痛经、下肢麻痹、水肿、遗尿、遗精、强直性脊柱炎。

本区在两肾俞穴之间,对肾脏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7腰中区

在后腰的凹陷处,位于第4、第5腰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含腰阳关穴。治疗下肢病,主要取命门区、腰中区,命门、腰阳关两穴皆为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之要穴。肾之精气充足,则下肢强劲有力,肾之精气不足,则易患腰酸背痛、下肢痿痹、阳痿、遗精、赤白带下等症。主治: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骶痛。

8腰俞区

此区含腰俞穴及八髎穴,属督脉。肾之经气由腰俞穴转注于腰部,终于尾脊,又接近任脉,所以拔此区能起到疏通、调理任督两脉的作用。主治:痔疮、脱肛、遗精、遗尿、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背强痛、前列腺炎、盆腔炎、膀胱炎、下肢瘫痪、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9后肺区

此区在肩胛骨边缘距脊椎最近处与脊椎连线的中点处取之。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大杼、风门、肺俞等穴。大杼穴为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穴,又是八会穴之骨会。风门穴为风邪侵入的门户。也是发汗解表、祛除风邪的有效穴位。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哮喘、荨麻疹、肺炎、颈项强痛、目眩、头痛、颈椎病、落枕、脑出血、增生性脊椎炎、抽搐、咽喉肿痛、肺结核、腰肌劳损。

10左、右心俞区

此区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神道穴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有厥阴俞、心俞两穴。厥阴俞穴为手厥阴心包经脉之气转输之处,心俞穴为心脏脉气转输之处,吸拔此区具有益心通络、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胸闷、心痛、心悸、咳嗽、哮喘、盗汗、癫痫、冠心病、失眠、烦闷。

11膈俞区

位于后巨阙区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膈俞穴。本区的膈俞穴为八会穴之血会。主治:胸胁胀痛、噎嗝、呃逆、呕吐、胃痛、咳嗽、哮喘、盗汗、贫血、饮食不下。

12肝上区

位于第9胸椎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肝俞穴、胆俞穴。吸拔此区具有舒肝解郁、调和气血、祛湿安神的作用。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狂、眩晕、头痛、脑卒中、肝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黄疸。

13脾上区

位于第9胸椎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吸拔此区具有清热祛湿、温中阳、健脾运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水肿、肠鸣、痢疾、消化不良、崩漏、出血性病症、背痛、肌肉痛。

14胆区

位于第11、第12胸椎棘突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胃俞穴。吸拔此区具有健脾利湿、调中和胃的作用。主治:肝病、黄疸、胃病、胆疾、恶寒汗不出、感冒、胸胁胀痛、肺结核。

15胰区

位于第11、第12胸椎棘突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胃俞穴。人体的胰腺在胃、十二指肠后面,胰尾接近脾脏。此区为治疗脾、胃、胰腺病症常用部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吸拔胰区。

16肾俞区

位于命门区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三焦俞、肾俞、气海俞等穴。肾俞穴为肾脏经气转输之处,三焦俞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气转输之处。吸拔此区具有补肾益气、调节阴阳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遗尿、水肿、腹水、腹胀、痢疾、目昏、月经不调、带下、肾炎、盆腔炎、咳喘、腰痛、神经衰弱、失音、耳鸣。

17腰区

此区位于腰中区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等穴。吸拔此区具有理气化滞、调节肠道机能的作用。主治:腰肌劳损、腰腿痛、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痔疮、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盆腔炎、遗精、遗尿、消渴。

18中膂区

位于腰俞区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吸拔此区具有疏调下焦、清热利湿、培元固肾的作用。主治: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类风湿关节炎、阴部潮湿、下肢痿痹、下肢瘫痪、痔疮。

19天秉区

位于左、右后肺区旁,肩胛骨内边缘上端,含天宗、天髎、秉风等穴。

吸拔此区具有疏风散寒、舒经通络的作用,配合大椎区拔罐,可以治愈上肢的疾病。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上肢麻木、落枕、颈椎病、肺炎、肺结核、咳嗽、哮喘、颈项强痛、颊颌肿痛、**疾病。

20肝区

此区在肩胛骨边缘下,肝脏的背部体表投影部位。主治:胸胁痛、黄疸、背痛、头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头晕。

21脾区

在肩胛骨边缘下边的部位。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主肌肉四肢,脾统血,所以吸拔此区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腹泻、腹水、痰饮、水肿、食欲缺乏、全身倦怠乏力、消渴症、黄疸、呕吐、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22肝下区

在肝区的下部,与督脉上的后胃区平行。吸拔此区具有疏肝和胃、泄热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肝脾疾病的重要部位。主治病症与肝区相同23脾下区此区在脾区的下边,其作用与脾区相同。

24肾区

位于第1、第2腰椎棘突旁,人体肾脏的体表部位。吸拔肾区具有补肾、益气、固精、消痞化瘀、利尿、调理肠胃的作用。主治:肝病、胃病、肾病、水肿、乳腺炎、腰脊痛、胁肋痛。

25侧腰区

在肾区下面,与腰中区平行。具有培补肾阳、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腰腿痛、痿痹、瘫痪,关节炎、肾脏疾病。

26侧颈区

位于大椎区、肩头部连线中点的肩顶。吸拔此区具有疏风清热、益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周炎、颈椎病、落枕、扁桃体炎、头痛、眩晕、咳嗽、感冒、肩背酸痛、脑卒中后遗症。

27环跳区

属足少阳胆经,在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外1/3与内2/3交界处,或在大腿侧的凹陷处下沿为中心取之。主治:腰脊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瘫痪、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

28委中区

于腿腘窝中点、两筋之间处取之,也是膝盖的后中央,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委中穴。委中又名血郄、郄中、中郄,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吸拔此区具有清热解毒、舒筋利节的作用,且中医有“腰背委中求”之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背痛、脑卒中、半身不遂、膝肿痛、腹痛、丹毒。

29涌泉区

涌泉穴又名地冲、地衢、蹶心。位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当足趾跖曲时,足底前呈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吸拔此区具有交济心肾、清热开窍的作用,而且能引火下行,使火毒邪气由足心而出以上各区的位置,是指罐口部位的中心位置,操作中要根据人体的高矮、胖瘦的情况,选择适宜大小的罐具进行拔罐治疗,如腰背部、胸腹部一般采用大、中型号的罐子,四肢部位则多采用小型号的罐子。

最新小说: 雄兵连:我可是天使哦! 穿越斗破从药族开始 我在诸天刷成就点 我的修仙生活被孙女直播了 无限战场:十倍积分 跨界巨星 重写九九 修仙:我献祭奖励比别人多亿万倍 在港综吃成传奇 万国崛起:地球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