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了原始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乃至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场面,揭示了人类发展史中各个阶段的劳动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实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信仰活动以及人类与大自然间的种种关系,汇成了人类历史活动信息的源泉。岩画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既反映了创造者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了人类内在的精神奥秘。岩石艺术有三种遗存形式和三种制作技法:遗存形式为露天崖壁岩画、旷野大石岩画、洞穴或崖阴岩画,制作技法为彩绘、刻、浮雕。
我国岩画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个系统,而含有体育文化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北方、西南两大系统中,东南系统几乎难以发现体育文化存在。
北方岩画中的体育是草原部落先民狩猎和游牧生产生活的产物。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丰富的牧草,自古以来就是草原人民狩猎和放牧的理想天地。狩猎和放牧曾长期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是他们的衣食之源,因而也就成为北方古代岩画最广泛、最大量和延续时间最长的创作源泉。北方岩画大量的反映了狩猎与放牧、舞蹈、征战、射箭、骑马、摔跤等画面,内容极其丰富,再现了当时人们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这些画面揭示了先民的原始思维方式,形象地表现了先民的生活情景,形象地再现了北方游牧体育文化的艺术特色。
西南岩画系统包含夷文化和藏文化。南夷体育是以巫术文化为主、渔猎生产文化为辅的文化体系。巫术文化产生于落后的原始社会,先民对自然环境的盲目依赖,把自然界看成是有生命和主宰一切的,因而产生对自然万物精灵的崇拜,形成了笼罩着整个史前精神生活的巫术文化。但像南夷体育以巫术文化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生活实践为主的现象,在社会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东南岩画中的体育反映的是农耕与渔猎文化,但在目前东南地区发现的岩画中体育活动仅是零星的点缀,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形态。
二、岩画中的体育形态我国岩画形式记录下来的体育形象,无论内容还是题材皆丰富多样。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将其划分为草原文化体育形态和巫术文化体育形态。草原文化体育形态包括:骑马、射箭、摔跤、身体技巧、舞蹈、田径、棋类、投掷、狩猎、征战等。巫术文化体育形态包括:划船竞渡、舞蹈、团体操、身体技巧、游戏、田径、战争、狩猎等。
1.草原文化体育形态(1)骑马。“阴山骑士画,在青铜时代已出现,也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处于青铜时代的匈奴人,是最早使用马蹬的部落。
《史记?匈奴传》记载,匈奴人“尽为甲骑”。文献记载,匈奴人“以马上战斗立国”,首领冒顿单于率众40万人以四色马队围攻汉高组刘邦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龙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褐马”,可见当时畜牧马业的蓬勃之势。在阴山岩画中有许许多多的骑马图形。从这些阴山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骑马技术之精湛。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拜祖先、天地、鬼神,并“议国事,走马及骆驼为乐”。阴山岩画中可以看到骑马竞赛相互追逐的场面。
骑者分四方排列,中间有一猎头,骑手竞相策马扬鞭,积极争抢,图画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先民们“走马为乐”的欢乐场景。
从阴山岩画众多的骑马图形中,我们能够看到现代马术、赛马、叼羊比赛等古代北方民族体育活动的雏形,也可以找到草原游牧民族“马文化”的历史源头。
(2)射箭。弓箭是原始先民的“决定性武器”。从岩画的射箭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早先体育活动是与生产活动互为一体的。匈奴人虎居阴山,发明了“鸣摘”,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军事通讯和号角,为人类弓箭史上一大创举。匈奴人使用骑射统一了中国古代北方各个少数民族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匈奴王朝,并对中原地区产生了直接影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很好的历史见证。
文献记载,契丹人在祈雨的“瑟瑟仪”上进行“柳射”活动。“柳射”是将古老的自然崇拜祭祀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活动。“瑟瑟仪”
上按照官职大小以柳树为靶子进行射箭比赛,并以射中多少来择奖赐物。第二天,众人进行植树,拜天祈雨。《礼记?射义》中记载了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大射、燕射、乡射的比赛情况。这与古代北方民族地区的“拜天射柳”很相似。到蒙古民族兴起后,射箭则能“左顾而射右”,对比赛冠军则立碑以示纪念。据《成吉思汗石》(又称《也松格碑》)记载,成吉思汗西征回来,途经哈速赤忽,举行集会,进行骑射,其侄也松格射出355步,中靶,成吉思汗立碑以示纪念。古代奴隶社会统治阶层利用射箭比赛提高战斗能力,而这也是古代射箭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阴山岩画中有大量的射箭图,这与史书相对应,大致描绘出了人类历史中射箭的发展轨迹。
(3)摔跤。摔跤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体育活动项目。摔跤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岩画中有摔跤人裸着健壮的身躯,在深山旷野中比试高低的摔跤图像。
我国北方民族摔跤可谓源远流长,金启先生在其《巾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一文中,对古代北方民族摔跤历史的演变过程,作了详尽的论述。而现代蒙古族的博克已把摔跤演变成了一项典型的体育文化形态。
(4)身体技巧。岩画中有大量反映身体技巧的图形。各种身体的扭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我们惊叹不已。三人一组的身体造型,可与现代体操中的艺术造型相媲美;人手腿相连,生动飘逸。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类欣赏自己身体运动美的历史渊流。
(5)舞蹈。我国少数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这也是岩画中较为常见的题材。
(6)奔跑和跳跃。在岩画发现之前,国内尚未发现任何记录有原始社会中奔跑、跳跃的材料尚未发现。所以岩画中奔跑和跳跃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原始人类早期运动形态的宝贵资料。
(7)棋类。阴山岩画中有一幅棋图,此图大约作于元代时期(8)狩猎和投掷。北方岩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是狩猎的活动。
狩猎者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弓箭,其次是石球,石球是比弓箭更为古老的一种狩猎工具。根据民族学的资料,石球在当时作为一种狩猎工具,主要分为原始的以手投掷和用绊兽索、飞石索投掷。
(9)其他——征战、武功。画面上刻着12个骑马的战士和一峰骆驼,两阵对垒,各为6人,均骑骏马,各持长矛。只见一匹匹骏马或昂首、或甩尾、或俯冲、或嘶鸣,骑在骏马上手持长矛的武士,各显雄姿,正在相互厮杀。手中长矛,或横刺、或斜拔、或高举猛刺、或后拖想逃。显然左面6个骑士人强马壮,似胜利在握。
浮雕“降魔变图”属北魏作品是一幅由举重、投石、武术(刀、弓、锤)、静功组成的珍贵体育图画。
2.巫术文化体育形态(1)划船竞渡。船上一般数人,侧身,曲肘举手,半蹲腿,动作一致,似载歌载舞并奋棹击水。船头船尾精心装饰,还悬以铜鼓,这并1F用于捕捞等生产劳动,而是所谓“龙舟鸽首,浮吹以娱”。《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标示图腾并祭祀水神。”
这类形象在云南和广西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中描绘得更为清晰、史籍记载:“越人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披发文身以象鳞虫,以便涉游操舟。”《越绝书》称之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舟船作为古人的重要生产劳动工具,如果没有祀河巫术作为催化剂,没有进一步附会的“救屈原以为俗,冈勾践而成风”(唐?韩鄂《岁华纪丽?端午》),则哪来今天盛况空前的、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技比赛?(2)舞蹈。原始舞蹈是为适应当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当时人们主要的、大量的、经常进行的社会活动之一,因而,岩画中对舞蹈的描绘最多,有一般的舞蹈,也有反映战争的武舞和宗教祭祀的巫舞。
在许多舞蹈形象中,有双人舞数组,他们手掌高扬,似蝶燕翻飞;还有三人一组的两组图形,正在做歇步斜上举的动作,身体结实有力,动作整齐和谐,节奏感强且富有韵律,具有表现力量的美。
图4-39中一人把两只胳膊圈成圆环,象征着对自然的“永久拥抱”,以取得和自然界的和解。集体舞蹈的画面在岩画中更为生动,其中有一幅由五人组成一个圆圈,一臂高扬,十条腿构成一个五角星的图案,与现代团体操中的造型相似。此外,还有六人集体舞等。
原始先民为了习练各种武器的击刺技术,常常手执弓矢、戈矛、盾牌,跳着狂热的舞蹈,伴着有节奏的叫嚎,气势雄壮,这便是原始武舞。原始武舞的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有时整个舞队(集体)向一个目标进行各种击刺砍杀;有时分成对立的两列,怒吼着杀向对方,多是实战的再现。
战十手持牛角、盾牌、弓箭、弩等在庆祝和祭祀活动中跳舞,是原始武艺的演练形式。这些技击动作也是现代武术的原始表现形式。岩画提供的形象说明,原始教育?一般都是在演练各种技能中实现的。图4-42中还有几个战士,横列在山坡上,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表现了他们取得战争胜利后,难以压抑的喜悦心情。该图和传说中的“干戚舞”不谋而合?
在集体舞蹈的岩画中,还有的是在祭祀中发展起来的巫舞。从图中可以看出,舞蹈者的上下肢动作各不相同,说明这是以各自独立的舞姿所组成的集体活动形象。中间一人手持弓箭,对准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很可能是象征性地把敌人射死,接着是胜利后的欢呼,并用舞蹈来表现他们克敌制胜的喜悦心情。这是典型的巫舞,也是原始先民宗教活动的内容之一。
(3)团体操。图中有双手平衡动作,也有类似体操的“双手侧平举”动作,还有“斜下举”、“侧曲”、“上侧曲”等动作,也有模拟飞禽的姿势。腿部动作最突出的是“马步”,这种“马步”在现代武术、体操、身体技巧和很多球类运动巾,都是被大量运用的基本动作。
(4)身体技巧。岩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叠罗汉”。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不可能出现专门的娱乐性表演活动、所以这些“叠罗汉”不可能是杂技的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巾人的一切活动,尤其是社会性活动,都是带有明确的功利性日的。岩画中人物叠立的形象多处于集体性的庆祝祭祀活动之巾,所以它足祭祀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功利性曰的还无法判断。画面表现的可能是采集活动,整个图表现的又似乎是图腾舞蹈。
(5)抛球。一幅岩画中,有两人一组的玩球者,两手张开,其右上方各有一球,说明他们正在做抛球的动作。空中的两个球比较大,不可能是石球,而可能是泡球,就是用牛尿泡做成的气球。据了解,至今在云南以牛为祭品的民族中,仍盛行这种球,游戏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在佤族的社会生活中,牛是财富的象征和祭祀活动的牺牲品。因而,牛的地位高而神圣。每逢村寨杀牛,牛尿泡便成了孩子们最理想游戏T具。这里的抛球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敬神的意思,可以说抛球活动是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图中还有两人抬一球的形象,表现的应为石球。石球是最原始的投掷工具之一,比弓箭的出现要早得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制成了投石器,即用绳子的一端套上石球,投掷时,手握绳子另一端使之旋转,然后,用力将石球甩出,击打一野兽,或缠住野兽的腿,还能用来打击空中飞鸟。因此,石球是当时狩猎中最有力的投掷武器之一。它要求力量大和判断准确。这种原始的投掷技能为后世各种投掷技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人们在练习和运用这种工具的过程中,随之产生了人类最初的球类游戏。至今,纳西族仍使用这种原始工具狩猎。
(6)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走、跑、跳、掷。这是原始人类为了自己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人类最原始、最早的体育活动。但是,对于这些活动的具体描绘和记载,在我国却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值得高兴的是,沧源岩画为我们研究原始人类的基本身体运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野猪逐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始人同野兽之间的斗争。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要求人类具备较强的力量、较快的速度,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斗争技巧。图4-57再现了原始人类的斗争场面,同时也从一个方面使我们窥察出原始人类的基本运动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
图4-58巾空心箭头所指的两个残缺的运动形象电是较典型的奔跑中的形象,它不像其他人形只用单线勾出下肢,而是用由粗到细的形体来表现前腿的摆动姿势,若和现代径赛中跑的形象作比较,差别也不大。跑步者的腿的后摆动作很到位,前摆腿轻松,整个动作都比较协调。实心箭头所指的形象是跳跃,其中有一人残缺。跳跃者将手伸开作平衡状。上面一个是明显的腾空跨越动作。虽然步幅较小,但动作意图是很明显的。这两个跳跃者的形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画者着重表现下肢,运动者的腿部肌肉轮廓清晰,线条富有弹性,是比较忠实于人体解剖的这几个图形下肢运动的表现方法,和其他单线条式的表现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表明作画者是有意识地突出运动中的下肢形象的。
在战争凯旋图巾,有一个传递胜利消息的奔跑者,在他身后的山坡上,人们举手欢呼。送信者因为胜利而喜悦,恨不得把脚变长,以便把喜讯尽快送回去。这样,一个不合比例的送信者的形象就诞生了。这幅岩画为我们勾勒出了原始人类战争的一个侧面,也表明长跑运动的产生是与战争有关的。
岩画中还有一些人拿着各种物体驱赶象群的形象,但是较为模糊。这里面有反映“掷”的动作。抛石球(投石器)勺游戏和实际运用,就是今天的篮球运动最原始的雏形。
岩画反映的是以狩猎为主、农耕为辅的新石器早期的原始牛活状况。这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体活动的速度、力量及各种技能技巧的要求是较高的。人要生存,就必须适应这种环境和条件,而对跳、跑、掷等基本运动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岩画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
(7)狩猎、射箭、弩。古代先民们为了猎取动物以求得生存,千方百计地发明和改造猎具。纵观西南各地岩画,最常见的狩猎工具是弓和弩,因为弓和弩射程远、速度快、杀伤力强。古人在与猛兽斗争中逐渐发明了弓和弩,并在长期的狩猎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弓箭和弩的技法,它们的使用对上古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弓箭和弩的发明开始并非出于体育运动的动机,而是出于实用意识及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后来,随着部落之间战争的爆发,它们作为远射武器而运用于战场,成了一种兵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蓄养牧畜,生活资料有了更为充分的保障,于是弓和弩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开始减弱,逐渐向社会文化功能转化,使射箭变为游离于军事功能之外的竞赛活动和观赏娱乐的技艺,继而又发展成为体育运动项目。
总之,岩画以最直观生动的古老艺术形式记录了先民的生活情态和精神风貌,是历代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他们智慧和才能的结晶,这些均可从岩画中各种简练、拙朴的物象上觉察出来,具有较完整的叙述特征。早期岩画属实体造型艺术,具有写实主义风格,是对特定时刻艺术家眼前形象的真实再现。西南岩画的艺术家再把一维空间变成绘图平面的二维空间的时候,过度的体现垂直投影,形成透视错觉;而北方岩画所展现的画面已经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形象变化更生动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