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和以往一样,牛三石就从炕上爬了起来,他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正在炕上睡得正香。
披上衣服,将昨晚煮好的,已经凉透的姜茶一口气喝完,再从壶底捞出两片姜嚼了下去,瞬间感觉精神抖擞。
出了门,洗了把脸,牛三石就驱赶着已经堆满木炭的牛车,向镇北城赶去。
现在是农闲时节,地里的麦子早就收完了,所以他早早的就上山砍柴,烧些木炭去城里卖。
他是一个庄稼把式,识的字不多,所以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够像城里那些大老爷一样,不用当泥腿子,可以靠学问生活,甚至还可以当一个小官,自己这一辈子也不算是白活。
所以他更要努力的工作,一刻也不敢耽搁,要赶紧凑齐明年私塾的束脩,还有买纸买墨的钱。
想到这里,他的精神气更足了,搓了搓手,喝出一口冷气,手上的鞭子啪啪两下,自己的耕牛哞了一声,晃悠着向前走去。
进了外城,牛三石和同乡们选了个热闹的地段,开始售卖自家的木炭,天气转冷,木炭很好卖,临近中午的时候,木炭已经全部售光了,换成了零零碎碎的铜钱,里面零星可见几块碎银,装了满满一兜。
有了钱心里就是踏实,牛三石将布兜贴身放着,让同乡帮自己保管牛车,上街,准备花点儿小钱为自己妻儿买一些礼物,这些日子,他们也辛苦了。
牛三石揣着兜里的钱,买了两个大包子啃着,一家商铺一家商铺的看过去,很快,他就给妻子买了一枚木钗子,造型精致,她一定会喜欢的,可在挑选他那两个孩子的礼物时,却犯了难。
买糖吧,砸吧一下嘴就过去了,买玩具吧,自己的预算又不大够买两个,一时之间有些犹豫不定。
逛着逛着,就来到了书店门口,明月书斋,这可是家老书店了,这里的老板很良心,自己在这里买纸墨,老板出价总是比其他店低上一些,只是最近听说他们家生意不太好,眼见着就要倒闭了。
看着人来人往,极为热闹的书店门口,牛三石心中直犯嘀咕,看来又不知道是谁在传谣了,这生意明明很好嘛!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先放下礼物的事情,把上学需要用的纸张的先买齐,不然万一家里有个急用,娃们上学没有纸用,那可是要招人笑话的。
牛三石刚走进明月书斋,就见面前一个熟悉的人影迎了上来,手上捧着一摞薄薄的小书,一向从容儒雅的脸上,此时都是异样的红润和兴奋。
见到牛三石,也不多言,直接急切的问道:“买书吗?”
买书?
牛三石吓了一跳,书这种贵重的他怎么买得起,就算在他们村里,也只有教书的老先生一人有一套完整的四书五经,其他学生都是那种劣质的油印本,或者干脆是泥本,或者老旧的竹简。
像这种又白又光滑的白纸书,牛三石想都不敢想,买上一本,都要添上他几个月的家当才行。
“和之前的不一样。”谭一鸣直接将一本书塞进了牛三石的怀疑,然后伸出了五根手指:“这本书,只要二十五个铜板!”
“二,二十五个铜板!”牛三石抓住怀里的书,听到谭一鸣的话,瞠目结舌,简直不敢相信他的耳朵。
二十五个铜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么一本书,只能在街边的包子铺里,买十几个菜包子,或者买五个肉包子!
牛三石目瞪口呆,赶紧将手上的包子塞进嘴里,擦了擦手,捧着手上薄薄的书册,仔细打量了起来,封面有花有草,很精致,这给牛三石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
“买了!”牛三石毫不犹豫的掏钱,就冲着封面,这五个肉包子钱也花的值!
买了书,牛三石就蹲在地上,开始翻阅,片刻之后,他将书放下,老泪纵横,内心热血澎湃。
缓了缓情绪,牛三石站了起来,当机立断的道:“老板,给我买两本!”
他要买这本书作为给自己孩子的礼物,让他们也看一看,真正努力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好好跟着学习学习!
片刻之后,看着牛三石走出书店的身影,满身疲惫,却又十足兴奋,伸手招来帮忙的活计,道:“快去,去向刘管家再要一千本!等等!”
他拉住就要向外跑的活计,将一张匆匆写就的请帖塞进他手里,叮嘱道:“把这张请帖交给刘管家,就说,不否有机会,上门拜访一下他家公子。”
今天早上,当见到销售火爆的时候,他就连忙召集人手,同时亲自前往城外的印书坊订书,刘管家接待了他,他也从那几句简短的对话中得知,刘管家只不过是做事的,这本杂志的真正创造者,是他身后的那位苏姓公子。
谭一鸣很兴奋,也很紧张,因为就在刚刚,他发现一桩事情,在那本封面的不起眼处,有一行小字:第一期。
有第一期,就会有第二期,第三期,这不是短期生意,而是长期,是可以源源不断挣钱的!
想到这里,谭一鸣就止不住的身体颤抖,他看见了光大他家书斋的机会,这本杂志如此热销,他一定要抓紧机会,全力以赴,和那边接洽,最好能提前获得后面几期!
想到这里,他再次叫住伙计,拿过他手中的请帖,交代了几句,竟然直接亲身前往。
竹喜书店之中,柳穆看着谭一鸣离去的身影,以及熙熙攘攘的明月书斋,面色难看。
和以往印象里书店的顾客不同,这次出入的,大多都是些短衣帮,有些平日里都不会光顾,甚至被书店嫌弃的人群。
眼看着明月书斋就要被自己收入囊中,昨天晚上他还大醉了一场,今天中午醒来,面前就是这样的场景,前后对比冲击之大,让柳穆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从刚才开始他就一直站在窗前,面色铁青阴沉,身上的低气压让店内的其他人一句话都不敢说,生怕触到霉头。
“王二!”他突然叫道,一名伙计应声上前,柳穆深深吸了口气,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开口说道:“你,跟上去,看看他们是在哪取的书,也去买,这些钱你拿着,有多少,买多少!”
将鼓鼓囊囊的钱袋抛给伙计,看着伙计走出店门,远远的追在谭一鸣身后,柳穆又招来一个伙计,低声吩咐道:“去查查,那个什么杂志背后的主家是谁,有无背景。”
说罢,看着伙计出门而去,柳穆再次站在窗前,瞅着明月书斋门庭若市,满脸阴森的笑意。
“刘老,刘老,我这边要三千本!”
“刘老,看我这里!我这里!一千本,每本多付您十文呐~”
书坊之中,现在已经是人满为患,摩肩擦踵的景象了,来自各处的书商,活计挤作一团,手中挥舞着银两银票,脸色俱是涨得通红,声嘶力竭的喊着。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买书。
没人是傻子,朝夕杂志虽然不符合时流,但做生意的就讲究一个胆大心细,只是一日的功夫,已经有不少的书商察觉到了这本的潜力之处。
文采深刻谈不上,但是价格低廉,新奇,而且擅长调动人的情绪,通俗易懂,试卖了几本之后,大家也都反应了过来,这本书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
短衣帮,一向不在书商视线中的短衣帮。
一想想那些短衣帮的人数,再厘了厘利润,诸位书商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所以当刘管家一觉睡醒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眼下的场面。
“别挤啊,都别挤!”人群前方,吴洋带着几个伙计,义务担当起了安保的角色,拦住激动的人群,他大喝着:“新印出来的那批已经卖完了啊!卖完了!”
“你们现在急也没用,书还印出来,你们再挤,还能把我这坊子吃了不成?”
看着眼前的喧哗吵闹,刘管家呆若木鸡,片刻之后,他不禁仰天长叹道:“少爷,真有你的!”
数天前,他家公子许下三月之内靠着五百两名震镇北的豪言时,他还暗自取笑他年少天真,不知实际,但看看眼下这热闹的场景,还有脚底下一大堆的银子银票,刘管家突然觉得,自家公子距离“名震镇北”,并不是特别的遥远。
结束感慨,他抓住旁边伙计,低声问道:“再去问问,公子来信了吗?”
“没有。”旁边的伙计摇头安慰道:“刘管家,您就问了好几遍了,再等等吧,一有消息我们立马给您...”
话音未落,便见远处一个活计急匆匆的跑来,手上挥舞着一封信,刘管家眼前一亮,立刻迎了上去,话都没多说一句,立刻接过信,拆开,细细看了起来。